不同颜色的鞋钉有什么区别?
SG是钢钉,爆发力最好,适用于表面松软或者非常松软的真草,一般球员会在雨天使用此鞋钉的足球鞋。
FG是长胶钉,爆发力好,适合较硬的草茎较长的天然草皮,在质量差的场地踢很容易拧断鞋钉。
HG比FG鞋钉密,质地软,适合胶粒人造草。
***是很密的圆钉,适合人造草,也能在平地上踢。
TF就是碎钉,爆发力比上述鞋钉要差些,但最适合质量较差的场地。
在山上常看到有些植物叶子上有“白色沫沫”,农村老人说它是蛇的口水,这是真的吗?
蛇不会吐口水,也吐不来口水,所以植物叶子上的白色唾液定不会是蛇所为。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味知识。
户外的各种植物上确实有些白色泡泡,蛇莓上也有。见多识广的农村老者们喊村里的孩子们不要去碰,因为那是蛇的口水。若是碰了,蛇会找上门来,碰过的那只手就会像蛇那样脱皮。
一、蛇不能吐口水
老人说蛇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在野外吐口水能给入侵者留下识别的气味,以阻止其他入侵者。但蛇类真能吐出口水来吗?刺楸查资料发现,在蛇类为数不多的口腔腺体中,毒蛇从唾液腺演化而来的毒腺,而其他非毒性蛇类并没有毒腺和唾液腺。
当毒蛇咬到食物而释放蛇毒液的过程中,是毒腺周围肌肉收缩才产生毒液,除了毒液,始终都没有唾液,更不会主动吐唾液。即便有口水,准确的应该是没有小泡泡的清口水。 所以,刺楸认为植物叶子上的泡泡并非是蛇所为。
二、那究竟是谁吐的?
在蛇之外,有嫌疑的动物其实挺多的,刺楸认为以下动物都有可能吐口水。
1、人。首先想到的非人类莫属,人可以吐大泡口水,人口干舌燥时唾液中的小泡泡会变小,与植物叶子上的非常类似,农民上山砍柴或种庄稼,从草丛路过时,轻车熟路地就完成了一个吐口水的动作,绝不拖泥带水!
2、青蛙。在田间地头,到处都有青蛙活动的痕迹,不止水边,在少水的地边也会出现一些干青蛙,青瓦产卵后为了保护后代而吐一些泡泡将其包住。当然,这类泡泡一般出现在低矮的枝叶上。
3、沫蝉。这种动物则是我们平时说的吹沫虫。沫蝉「吐」口水也是让若虫有湿润的环境,另外还能躲避天敌的捕食。
4、蚂蚁。这是刺楸今天白天恰好发现的,刺楸看到黄荆树的嫩梢上有许多白色泡泡,还有很大一滴水悬挂在泡泡的底端,而整个嫩梢则有好多黑色蚂蚁,刺楸立马拍下了照片(下图)。
以上为刺楸分析农村植物叶子上的白色泡泡是谁吐的,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在山上常看到有些植物叶子上有“白色沫沫”,农村老人说它是蛇的口水,这是真的吗?
居住在农村和山区的人们,在春夏季的早晨,有时会看到贴近地面的植物叶片上,会附着有团状的气泡聚合体。很多老人都提醒小孩子们,遇到这样的气泡千万不要碰,那是蛇吐出来的口水,不但可能有毒,而且沾染上之后就相当于给蛇留下了信息,会容易吸引蛇前来。那么,这些白色的泡沫,到底是不是蛇吐出来的口水呢?
这些白色气泡的特点
总体来看,这些白色气泡也不是在任何地方都会有的,它的产生,从区域和形状上看主要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处于高度很低的区域。基本上都是贴近地面,而在比较高的灌木、乔木和长得比较高大的藤蔓类植物上基本上没有。
二是附着的植物也有讲究。像低矮的野草、伏地生长的藤类植物的叶片以及草本植物的茎杆上,是这些气泡聚集的主要区域。
三是气泡的数量不等,直径很小。气泡的聚集体有一定的黏性,有时还会看到聚集体的内部呈现中空的状态。
排除是露水和蛇吐口水形成的可能
虽然春夏季是蛇出动比较活跃的时节,而且早晨也是露水形成的主要时间段,但是从气泡的形态和存在的区域来看,由露水或者蛇吐口水形成的可能性是没有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看露水,它是空气中的过饱和水蒸气,在夜晚空气温度下降比较剧烈时发生凝结,从而聚集在植物、物体的表面所形成的自然现象。露水产生之后,聚集态是水膜或者露珠形态,里面所含的杂质较少,除了空气中原有悬浮的一些颗粒物、气溶胶和细菌之外,没有其它具有表面活性剂的成分,很难形成气泡。而且在一定区域内,露水的形成具有普遍性,在野外不可能这块区域非常多,那个区域又非常少或者没有。
再从蛇来看,按照蛇有无毒性,可将蛇划分为毒蛇和无毒蛇。其中,毒蛇是具有分泌唾液的能力的,只不过唾液腺已经演化为毒腺,只有在毒蛇咬到猎物之外,在肌肉的收缩之后才会分泌出毒液,在平常不会主动分泌。而无毒蛇根本没有毒腺,自然也没有唾液胆腺。从植物叶片小气泡的形态看,更像是来源于一个微小的出气口,而蛇类的口腔中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白色气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经过查询相关资料,这些白色气泡,笔者认为有很大的可能是一些小昆虫所为,如果再聚焦一下,沫蝉的“嫌疑”最大。
沫蝉并不单单指的是一种昆虫,而是半翅目沫蝉科所有昆虫的总称,其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但由于体型较小的缘故,很少受到人们重视。目前掌握的情况是,全世界的种类大约有2000多种,我国差不多有300种沫蝉,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以南、海拔900米以内的低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带。
沫蝉虽然种类较多,但是体型都很微小,一般不超过1厘米。身体的颜色随着栖息地环境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保护色,在其成年之后身体颜色一般是棕褐色或者灰黑色,而在成长的关键期-幼虫时期,由于周围的环境都是绿意盎然,所以这种保护色更为明显,比如草地沫蝉的幼虫外表呈***或者浅绿色,松树沫蝉外表呈现的则是棕灰色。
在沫蝉幼虫的成长阶段,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安全,它们进化出了“吐泡泡”的技能。在每年的春季到来之季,万物复苏,大地批上了绿装,沫蝉的卵也开始孵化,孵化出的幼虫在两个月左右的成长期内,选择好特定的地点后,习惯于“吐出”泡沫来将自己包裹起来,在被泡沫围绕的空间里,幼虫完成若干次蜕皮阶段,最终成长为成虫。
沫蝉的幼虫“吐泡泡”,其实不是用口器来实现的,恰恰相反,是它们的最终排泄通道-***来实现。这些幼虫主要以植物的汁液为食,这些汁液通过昆虫体内后,一部分被吸收,多余的部分连同自身的新陈代谢产物,一并通过***排出体外。由于昆虫代谢产物主要以表皮腺分泌物构成,在与植物汁液混合后,具有较强的黏性,在从体内喷出气流的影响下,极容易形成许多微形的气泡,再通过幼虫腿部和身体的活动,将这些气泡在身后聚集起来,形成白色的气泡团。
这些气泡团对于沫蝉幼虫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为幼虫的栖息提供必要场所,第二可以阻挡一部分天敌的捕食,第三还能够阻隔与外界的联系,具有一定的保温、保湿功能。
沫蝉是害虫
沫蝉虽然体型不大,但是它们主要以植物或者树木的木质部分汁液为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营寄生生活的一种昆虫,因此,对于这些植物的正常生长危害性很大。比如,松树沫蝉对于生长初期的松树、柳树影响较大,草丛沫蝉对于玫瑰、菊花等花卉和草莓影响很大,稻沫蝉对于水稻的危害显著。
如果沫蝉长大为成虫之后,由于其移动迅速、跳跃能力出众,很难彻底的消杀。而在幼虫阶段,由于其生活区域集中、活动能力较弱,而且人们还可以根据喜欢“吐泡泡”的习性,比较容易进行有针对地防治。
在山林里的确经常在一些植物的叶片或枝条上发现有“白色唾沫”的现象,人们怀疑这些唾沫是蛇的口水,不能碰,若是毒蛇的会有毒。蛇的确有口水,但蛇的口水或者说唾液并不会出现泡沫化。
有些植物也有“吐口水”的功能,这是由于植物叶片吸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时候,植物叶片边缘渗出的水珠,即滴泌现象。植物吐水吐的是水珠而非泡沫,所以也不是植物自己造成的。那“白色唾沫”是谁的呢?
人们发现那些“白色唾沫”周围经常出现一种小虫子,没错就是它们干的。这种虫子叫做“沫蝉”,沫蝉总科里的动物非常多,全球足有3000多种,在我国也有300多种,它们都有一个本领——吐唾沫。在沫蝉的若虫第七、八腹节的位置,有一个发达的腺体——泡沫腺。
泡沫腺会分泌出一种粘粘的胶质,同时呼出气体,这种胶质有很强的表面张力,容易形成泡沫,且比较稳定。沫蝉吐唾沫也不是闲的没事干,它用这种泡沫来保护自己的身体。
沫蝉是一种害虫,由于经常吐唾沫,所以需要大量的水分,而这些水分就是从植物的茎叶中吸取的。会造成植物枯黄、营养不良。植物叶片在这种白色唾沫的***下会反常增殖,畸形发育成虫瘿,其经常危害水稻、玉米、松树、竹子、柳树等作物。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快来关注、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