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书画同源”?
画画与书法,都属中国的传统艺术,同用一支毛笔沾站墨水,把能体现事物或汉字形态美的各种线条描绘、书写在尺幅不一的宣纸上。展现多娇江山、风流人物、绿茵花草、虫鸟鱼虾,表达作者无限心思和饱满感情,传达时代信息,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所以我们常常把画画也可说写画。正如元代集书画家于一身的名家赵孟頫在一幅名画上题诗中说的,“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这说明书画不仅艺术同宗同门,而且工具相同,用笔相同,产生的社会效果也相同。书为心迹,画乃意流,挥毫写意,泼墨传神,兰风梅骨,剑胆琴心,蒼茫古意,浩常雄风,…你说说,这些词语是评论、赞赏书法还画?
书画同源矣!
这是个好问题,也是很深刻的问题。
“書”是“聿”(用手握笔)在“曰”(说),“畫”是“聿”(用手握笔)在“田”(示)。
第一都是表现自然的事物。
第二都是表现自己的情怀。
第三都是表现真,善,美,教化人心,引导人生。
所谓“外师造画,内得心源”,中国文化是心源文化,讲感悟,讲感觉,轻分析(这需要向西方学习)。
书法又称“心画”,中国画又是书法用笔,其实中国书画是一回事,很哲学,很形而上,很抽象,某种意义上很现代,超时空。
所以很多人看不懂中国书画(包括很多中国人),大家都知道好,说实话都是硬着头皮看而已(草书,大写意),跟看毕加索,梵高的画一样,大家都一样,怎么办呢?!作品肯定没问题,那就是自己需要提升,那多看就可以了,看多了就有感觉了,当然,一定要看***级作品。[耶]
书画同源是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理念,对于西方并不适用。中国文字起源于在石壁、龟甲等材质上的刻画,最早的文字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简笔画,反映一个具体的场景,可以说字起源于画,当然这里的画是表现手法,还没有进化到独立的艺术形态。真正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应该是纸张发明以后的事情。书画同源,这个源就是中国的类象思维方式和以气韵为美的审美传统。书法作品和中国画的审美观是一样的,都强调神韵,不求形似求神似,不求局部之工整精妙,而追求整体之错落有致。
书与画都讲究线条勾描,婉转曲折,承前继后。典型的象画画中的白描技法全部用笔尖勾描法,只不过在笔法的角度与圆润度之间小有区别。其实书法与绘画不是很难,难在将二者之间融会贯通,将前人的技法与自己的思想揉合在一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最难的!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书与画,同质而异体也。
下面是最早的"书画同源"说的文字记载,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却有很多相同之处,甚至于写中国字和画中国画,在用笔的方法上,简直如出一辙。
中国人写字与绘画的“文房四宝”完全一样,文人又常在舞文弄墨之余作画,自然把书法的用笔带入画中。
正因为绘画和写字都用同样的工具,并且都是以线条为主,故有“书画同源”之说。
如何看待唐诗、宋词对中华文学的影响以及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谢邀。
如何看待唐诗、宋词对中华文学的影响以及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影响中华文学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星。
题主副标题自己都说了,再看回答,一般都是给予了高度正面的评价。
这是理所当然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深深地为中华文化的顶峰,文学***上的明珠——诗——感到骄傲和自豪。
别问我为什么只说诗,因为咱们只要不把思维局限在中学课本,稍微懂一点诗词史,就会知道诗词同源、诗词分流、诗词合流这些理论。诗、词、曲这些分门别类,其实都是诗在后世的不同演化。我们统称为“古诗”,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当然了,怎么认为,得看你站的角度如何。前人也曾经为诗词的分野、合流打破头,但那是因为他们处在唐诗宋词的进程之中,他们看不清楚是“只因身在此山中”。
其实诗歌,诗歌,诗的根本是歌词。词牌也是歌词,小曲也是歌词,长一点的就是戏词,现代诗也可以唱出来,现代歌词就更加不用讲。所以凡是有节奏感的,音律清朗的,押韵的文字作品,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诗”。
至于唐诗宋词,不过是体裁发展、题材选择、时代进步的不同而已。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都属于汉字文化作品。
那么汉字文字作品对中华文学影响大吗?
何止是大,它就是中华文学本身。任何一种文体都是用汉字表达,只要它有了节奏感、有了押韵、有了高低起伏,其实就是我们中国的诗。
中国的文史哲不分家,中国史就是文学史,文学史就是诗歌史。我们读到古人辉煌的作品,自然就会发现时代的映射,历史的足迹。
不读历史,难以理解诗歌史,不懂诗歌史,也难以理解诗人的作品。
所以诗歌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是全面的,是对枯燥的历史记录最好的情感补充。我们有了史书,知道了过去发生了什么,我们有了诗歌,就会还原当时的情境。二者相辅相成,让历史活生生地再现于我们面前。
影响世界文学
和很多朋友相反,我不认为中华诗歌对世界文学有什么影响。因为世界文学除了汉文化圈,还包括欧美文化圈,拉丁文化圈,非洲文化圈。
不能仅仅因为民族自豪感而说瞎话。中华诗词文化充其量也只是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这些汉文化圈的部分社会文化。实际上只要出了汉字文化圈,作为汉字精华的诗词就表现乏力。你诗写得再好,翻译出来就别成了别的味道。信、达、雅就算做到了,作为民族性的语言特色却丢失了。而这正是吟诵文体诗词的特殊魅力。
在英语霸权的情况下,要说中国现代人自己都搞不大清楚的格律诗影响了世界,是个不自量力的笑话。如果有那么一天,那也是汉字真正成为世界通行语言,作为汉字文学中高端的古诗文化才有可能被精通汉语的外国人注意、研究、学习并喜爱。
但就目前来讲,并不大现实。
中国本国的年轻人都已经在实际生活中抛弃了唐诗宋词的表达,只是作为生活点缀和个人爱好来看待。就好像书法、汉服、***、针灸这些汉文化的东西,外国人可能看了觉得好,但是你要他来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除非这些事情能够成为他谋生、产生利润的工具——这也正是中国古文化在当代年轻人中逐渐衰落的原因。
这没什么丢脸的,就好像我们说英国的戏剧文化挺悠久,那么会不会在中国大规模地影响年轻人?你会说哪儿都演莎士比亚,可你不知道即使在英国,能看懂莎士比亚原稿件的人都已经凤毛麟角。中国学生在学校社团演话剧好像很流行,可是中国的话剧市场其实都要死了。没有市场,就算你是国之瑰宝,也就是被抛弃的命运,何况还是老外的瑰宝。
中国的古诗词对于欧美人来说,不就是这么一回事?甚至还不如,因为短小、精悍,不能成为话剧那种让众多人参与,磨练艺校学生演技的项目。
所以你要说唐诗宋词对世界文化有影响?
基本上属于自欺欺人。
即使是汉文化圈(日、韩、越)中,古诗的影响也不是我们今天打出来的,是***,是大宋。这两个朝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和最富有的国家。
这说明什么?文化普及是跟随着国力扩张的。
要想真的让老外都学会吟唐诗宋词?得让中国重新伟大起来,得让诗词文化首先在我们自己手上振兴起来,得让汉字成为世界通用第一的语言,得让老外觉得学习中国古文化可以找到工作、可以混饭吃、可以变得德高望重。
这也是我们今天一步步在走的过程。只是相对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实力因为汉字系统和英语系统的完全不兼容,必然是在靠后的进程。
到时候再聊中国诗词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就不仅仅是空谈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