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秒钟》?
张艺谋近二十年来最好的电影!
表面上拍的是一部电影,实际上拍的是那个年代被埋没的人
影片“不好”的可以修补删减,但历史“不好”的只能被埋没
不足之处是女一号有点出戏
女主角刘浩存实在是太可爱了,也太漂亮了!这么漂亮的脸蛋,即便是涂上了灰,依旧让人看上去有些怜香惜玉,完全没有那种流浪瓢泼的感觉!
相反,张译饰演的张九声完全符合气质!无论是演技,以及个人形象(张译为了这个角色特意的减重)
也许也是张译的演技太好了,如果这部电影不能让张译未来拿个XX影帝,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范伟人如其名范电影
范伟的加入让原本比较压抑的文艺片,多了一份欢乐!
而剧中范电影对旧时代电影放映的技术,非常的娴熟!从胶卷的修复过程,到后期大循环的放映技巧!侧面表现出了,张艺谋等人对老电影胶片时代的一种致敬!
想批不敢明批,导演想说的话,只能观众自己意味
剧中删除了不少剧情,而这些剧情如果仔细斟酌,还是可以猜到的
至于为什么删掉,肯定是不太好交待
我相信导演张艺谋在删减这些内容的时候,应该和片中张九声兜里的胶片被手臂绑红巾的人抢走时候的心情应该是一模一样的吧
事实上,张艺谋并没有想要控诉时代疤痕的意愿,他只是想用更加真实的故事去表达自己对胶片时代的一种致敬,以及自己对电影的这一种喜好!
然而有些事情往往会碰触到一线现有存在的条条框框,删减也是无奈而又必然的
...
有时候,一秒钟很短,但那一秒留下的遗憾也可以很长!
走出***,最大的感受是:谋导终于拍了一部纯粹的电影。无关商业,无关流量,只是在面对胶片时代落幕的现实,再勇敢地、诚实地唱一首挽歌,献给那个时代,会为一部胶片电影无数人聚集在一起擦胶片、洗胶片、围坐着看电影的时代,献出最后的致敬和追忆。正如独白所说:“铭记的不仅是电影本身,而是那种仰望星空般的快乐。”
除了对于胶片电影的情怀,影片的内核也包含了对于那段伤痕历史的反思,那段岁月就像被驴车拖了好几公里、就算用清洗剂也依然无法消除那些深深浅浅刮痕的胶片一样,时间一直向前,时代之殇慢慢变成隐痛,直至最后都无法消融。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一个人的肩上,或许却是一座山,太沉了。
影片里最让我动容的地方,张九声在影片里看到自己的女儿争着抢米袋,尽管只有短暂一秒钟的镜头画面,却让他泪流满面。一个普通人的一辈子,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只是不起眼的一秒钟;而对于老张,女儿的一秒钟却是他的一辈子的念想。
尽管影片有一个关键信息点被删掉了——女儿在那之后出意外身亡了,这也正是老张无论如何都要看女儿一眼的执念,很遗憾删减后人物的层次感削弱了一些。但瑕不掩瑜,总体而言,感谢谋导,这是一部献给所有真正热爱电影的人的影片。如果不要抱着过高期望去看这部电影,触动其实并不难。
1、昨晚看的,飕飕的寒风、夹杂着小雨,偌大个***,只有七个观众,简直就是土豪包场了;但是,还是应该说,张艺谋奉献了一部现实的、怀旧的、小众的、纯粹文艺的好电影了。据说是久经修改、如期上映的;上映之前,没什么宣传、也没什造势,静悄悄的,就这么放映了,与同是怀旧题材的《芳华》相比,一个选择部队文工团,一个选择农场电***,都是反映的六、七十年代的事情,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了;
2、沉静下来评判一下,张艺谋的《一秒钟》还是比冯小刚的《芳华》要深刻些,张艺谋把大写意、美如诗画的场景都留给了外景、留给了大沙漠,画面的美感一如往常,浩淼烟海、令人窒息,老谋子搞摄影出身的,对画面的处理,讲究的美学布局,非常令人震撼;很多人都在争论,中国电影史上,是谢晋强还是张艺谋强,其实,论讲故事、叙述情节,张艺谋肯定不是谢晋的对手,但论美感、画面感,谢晋就比张艺谋差了一大截了;
3、谢晋的电影,《红色娘子军》、《女篮五号》、《舞台姐妹》、《天云山***》、《牧马人》、《芙蓉镇》都是以情节取胜的,而张艺谋呢,从《黄土地》做摄影时开始,就能充分调动摄影手段,以独特造型、独立的画面、恢弘的气势,来表现黄土地的浑朴和壮美了。然后,《大阅兵》、《红高粱》、《大***高高挂》、《金陵十三钗》都有非常独到的、壮美无比的画面处理;
4、可以说,看老谋子的电影,就得准备好了,准备欣赏这个摄影高手的艺术画面了,这些画面,线条、光线、轮廓、明暗、主次的处理,都是匠心独运、卓尔不凡的,真正有***的风范,世界顶级的水准的,关于这点,丝毫都不是夸张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杭州G20峰会的文艺晚会,多少广见世面的大人物、大名流都是如痴如醉呀,特别是西子湖畔那个美丽的晚上,***、普京、默克尔那些人,都臣服在***的画面感之下了,都拿着手机,不停地在拍照,真正的是叹为观止呀;
5、《一秒钟》的外景一如既往地美妙绝伦,故事情节我就不在这里剧透了,半句都不评论;我想说的是,老谋子终于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了,没有大场面、没有投巨资、没有商业化、也没有什么流量明星,都是实打实地在做电影、讲故事了;也就是说,终于在向情节电影、艺术电影、现实生活的电影靠拢了;而且,故事讲得非常得好,情节非常的紧凑,刻画人物、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已经很有当年谢晋的风范了;《芳华》还在哪里跳跃、还在哪里秀美女;《八百》还在哪里搞反差、搞震撼、搞光怪陆离、火光烟花;《金刚川》就更扯了,始终围绕着那座桥,做着那些无用功,好多人、好多事都还没有交代清楚,故事就断了。
6、但是张艺谋不,锲而不舍,硬是要把一个两年前就拍好了的《一秒钟》给强推出来了,许久都没有看到这么贴近生活、紧扣现实、真实再现的电影了,我们在炫耀大场面、商业化、国际范、数字技术的同时,已经把艺术的本源、把触动观众心灵的真实的东西丢失了好久好久了。包括老谋子自己,很多无厘头的、玩三维的、大制作的东西,轰轰烈烈了一阵子,浩浩荡荡的造势了,结果呢,往往就是高兴而来、希望而来,丧气而归、扫兴而归的,看了半天的电影了,除了飘过了那些滚石、巨浪、山呼海啸、风霜雪雨之外,什么情节都没记住、什么人物都忘记了,看了跟没看一样的;
7、而这回,《一秒钟》是在脚踏实地讲故事、讲情节、讲人性了,关注点回来了,回到了“人”这个万物之灵也是电影之灵的本源上来了,《芳华》也想这么做的、《八百》、《金刚川》也是想写实的,但都没有张艺谋这么弯下身来、潜下心来、用足功夫,好好地打磨人物、打磨情节、打磨故事的,2018年片子就拍好了,前后将近修改了一年多、两年了,慢工出细活呀,我们抛开所有电影以外的因素不说,《一秒钟》中的那些场景、那些人物形态、那些返璞归真的人物和场面的处理,没有体验、没有生活、没有经历过的,是绝对做不出来的;最起码,这个农场大礼堂里面看电影的事实,比冯小刚的文工团和对越自卫反击战,比管虎的沪淞保卫战、抗美援朝阻击战,都要来得真切、自然、令人信服得多得多了。
春秋战国时期宫殿里的地板都是用什么铺垫的?
涉及如下问题:木材加工工具——铁器是否广泛使用的问题;木材易腐烂,使用周期的问题;有限劳动力分配到生产地板的数量问题;木材防虫、防火、防水等问题。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宫殿里应该有木地板,但不一定多。
当时社会生产力还十分有限,应该修不出比较富丽堂皇 威严气派的宫殿吧 一般多为以阶梯形夯土台为基的台榭式建筑。以夯土台为中心,附建木质结构房屋,形成多层次宫殿。以木质地板为主在地板上铺动物毛皮或者是席子之类的
古代建筑听说用糯米浆,干后结构力相当强与酥油,合用也相当耐用,布达拉宫建筑是这样做的,秦始皇皇陵也听说用糯米浆浇灌的,地板,用蜡倒入桶内,用拖把将蜡涂在地面上,让溶液停留十多分钟,后改为用竹片,木片连结在一起。
先说结论:
文献的记载很省略,中原地区从考古来看,春秋战国宫殿里的地板主要以砖石为主。
木地板在殷周考古发现一例,不知道是都烂掉了,还是很少用,这一点就不得而知。
-----------------------------------------------------------
首先,我们将这个问题审辩一下:
如果是两层以上的建筑,想都不用想,在没有发明钢筋混泥土的古代,只能是木地板,另外,中国南方比较潮湿,如果是干栏建筑,也只能是木地板。
如:浙江的河姆渡遗址,当时连金属都没有,河姆渡先民的干栏建筑群非常庞大,这种建筑只能是木地板。
古代建筑的高度就是受限于二楼以上地面材料无法承受重力。所以,这个问题就不谈两层以上的建筑或者干栏建筑,因为结论明摆着,只能是木材地板。
春秋战国时代的宫殿建筑主要是高台建筑。
所谓高台建筑就是用夯土夯出一个大土堆,在土堆上盖宫殿。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合称为:台榭
因此问题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宫殿里的第一层地板都是用什么铺垫的?
----------------------------------------------------------------
中国传世文献关于营造建筑的书籍极少,主要就是三本书:
《周礼·考工记》:无名氏,大约成书于春秋末——战国中晚期
- 《营造法式》:李诫,北宋(宋人喻皓所著的《木经》散佚失传)。
- 《工程做法》:清代工部
这三本书可以说当时国家「建筑部」颁布的官方文件。
所以题主说的问题,从文献方面我们只能依据春秋战国时代的《考工记》。
《考工记》体现的是「术业有专攻」的职业化,其中「匠人」主要职能是「营国」:负责城市规划、宫殿建设之类的土木工程,但是记载很省略,没有提到地板铺什么之类的细节。
引自:戴吾三. (2003). 考工记图说. 山东画报出版社.页24
因此,我们只有从考古材料入手。
根据考古发现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室内地面的装饰材料,大致可以看出室内地面的装饰过程:先用土填平夯土的坑坑洼洼,然后再抹上草沙泥,施以红色,再铺方砖:
回廊上的铺地砖:
引自:刘庆柱, & 陈国英. (1***6). 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 文物(11), 12-24.
这就是文献中记载的——丹墀
汉 张衡 《西京赋》:右平左墄,青琐丹墀。
《宋书·百官志上》:殿以胡粉涂壁,画古贤烈士。以丹朱色地,谓之丹墀。
考古发现先秦、秦汉时期的一些地板材料:大部分是铺地砖,仅有一例木板。
殷商和西周
殷代的木地板发现一例。2014年在陕西榆林发现晚商时代的清涧辛庄遗址,在遗址的建筑群中发现了「木地板」:可以看出木地板宽窄不一,还不是很规则。
遗址建筑群的电脑复原图:
引自百度百科:清涧辛庄遗址
目前最早见的铺地砖是陕西扶风西周云塘遗址发现的,四角各有半个乒乓球大小的突起,用以固定土地中:
春秋战国——秦汉
在陕西咸阳发现的战国秦国时期的铺地砖:这种砖是空心的,用于踏步:
陕西乾县发现的秦代甘泉宫遗址上的铺地砖,跟咸阳出土的一模一样:
凤翔凹里秦汉遗址上也发现过铺地砖:
汉代甘泉宫遗址上也出土过铺地砖:
书影和图引自:王世昌. (2004). 陕西古代砖瓦图典. 三秦出版社.
考古发现很多汉代墓室,大多数地面也是铺砖:
翟睿. (2010). 中国秦汉时期室内空间营造研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汉代以后的铺地砖就更常见,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仅引用一例:
陕西出土的唐代莲花纹方砖
引自国博网站:
-----------------------------------------
综上所述:
春秋战国时期宫殿都是高台建筑,先用***灰把夯土地面抹平,然后用砖来铺垫的。木头可能有,但不是很普遍。因为以当时的技术来看,木头铺在地下容易烂。
不得不说,中国建筑史完全被忽略了这个问题,几乎找不到材料验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一些间接材料。
所以,在以上有限的材料之上我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当然,不排除有些材料我没有看到,欢迎各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