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立体画作出现过吗?
国际美术史上,公认毕加索为立体画派的创始人,把1907年的毕加索作品《亚威农的少女》作为立体画的最早开端。
在《亚威农的少女》一画上,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一般说来,《亚威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
立体画发展到如今,还产生了3D效果等美术画作。被认为是现代立体画。在国际上,立体画都被公认为是西方的成就。
事实上,远在一两千年以前,中国古代的汉画像石上,就有毕加索的立体表现形式存在。汉画像石最早出现在西汉末期,东汉最为发达。主要是墓葬里作为装饰的石浮雕画作。表现的内容有神仙、生活、人物、飞禽、走兽、历史传说等等。在徐州发现的许多汉画像石中,都有毕加索那种一个侧面表现出其他不同侧面的立体画形式。最有名的有《待者进食图》和《搏虎图》等。而且这种画面表现形式比毕加索早了一两千年。
而汉画像石的浮雕形式,本来就是立体的。所以说中国的立体图要早干西方。
别的不多说了,鄙人所上的图片里,最后一幅是古代汉画像石《待者进食图》和毕加索立体画表现手法的对比。欢迎大家来作评论。
西方美术史上,个人拙见,立体三维,是西方油画的特色
不仅油画在画布上呈现的是科学的结构,精准严谨的造型,科学的***,再现三维立体的空间
雕塑相比油画更加立体,油画终究是二维平面画布上展现三维立体空间,而雕塑,可以从四面八方,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欣赏一件雕塑艺术品
塑造油画立体感,还可以赢油画刮刀,经过层层叠加,可以塑造厚重的凸起的浮雕艺术效果
俄罗斯画家安德烈耶娃,擅长用刮刀油画塑造浮雕般的立体艺术效果
浮雕,个人拙见,是在平面上塑造凸起的立体的图像,脱离原有的平面空间
浮雕,个人拙见是绘画与雕塑的结合艺术
中国美术史上,早在汉代时期,汉代画像砖就是中国的浮雕艺术,立体绘画艺术
汉代画像砖的雕刻技法是,阴线刻,浅浮雕
汉代画像砖,主要分为山东画像砖,南阳画像砖,四川画像砖
山东画像砖,以描绘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宣扬儒家教义
比如《荆轲刺秦王》《王陵母》
南阳画像砖,以描绘墓主人生前豪华生活,神话传说,奇禽异兽
四川画像砖,以描绘现实生活,比如农桑***,歌舞杂技,渔田盐井
个人拙见,汉代画像砖,就是中国的立体绘画艺术
回答完毕
我是艺术狂人,从事少儿美术教育,如有美术,美术教育的疑问,欢迎私信
粉丝们,条友们,你们有什么高见呢?
如果非要说古代有立体画作的话,那应该就是浮雕了吧
浮雕是雕刻的一种,雕刻者在一块平板上将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来,使它脱离原来材料的平面。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近年来,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浮雕的材料有石头、木头、象牙和金属等。
浮雕为图像造型浮突于石料表面(与沉雕正好相反),是半立体型雕刻品。根据图像造型脱石深浅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浅浮雕是单层次雕像,内容比较单一;高浮雕则是多层次造像,内容较为繁复。浮雕的雕刻技艺和表现体裁与圆雕基本相同。古今很多大型纪念性建筑物和高档府第、民宅都附有此类装饰,其主要作品是壁堵、花窗和龙柱(早期)及柱础等。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浮雕的空间构造可以是三维的立体形态,也可以兼备某种平面形态;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
一般地说来,为适合特定视点的观赏需要或装饰需要,浮雕相对圆雕的突出特征是经形体压缩处理后的二维或平面特性。浮雕与圆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相对的平面性与立体性。它的空间形态是介于绘画所具有的二维虚拟空间与圆雕所具有的三维实体空间之间的所谓压缩空间。压缩空间限定了浮雕空间的自由发展,在平面背景的依托下,圆雕的实体感减弱了,而更多地***纳和利用绘画及***学中的虚拟与错觉来达到表现目的。与圆雕相比,浮雕多按照绘画原则来处理空间和形体关系。但是,在反映审美意象这一中心追求上,浮雕和圆雕是完全一致,不同的手法形式所显示的只是某种外表特征。作为雕塑艺术的种类之一,浮雕首先表现出雕塑艺术的一般特征,即它的审美效果不但诉诸视觉而且涉及触觉。与此同时,它又能很好地发挥绘画艺术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圆雕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和对象,譬如***和人物的背景与环境、叙事情节的连续与转折、不同时空视角的自由切换、复杂多样事物的穿插和重叠等。平面上的雕凿与塑造,使浮雕可以综合雕塑与绘画的技术优势,使浮雕的塑造语言比之其它雕塑尤其是圆雕,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同时也不失一般雕塑的表现性。
有,我认为浮雕就是古代立体画作其中之一。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浮雕的空间构造可以是三维的立体形态,也可以兼备某种平面形态;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
浮雕为图像造型浮突于石料表面(与沉雕正好相反),是半立体型雕刻品。根据图像造型脱石深浅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浅浮雕是单层次雕像,内容比较单一;高浮雕则是多层次造像,内容较为繁复。浮雕的雕刻技艺和表现体裁与圆雕基本相同。古今很多大型纪念性建筑物和高档府第、民宅都附有此类装饰,其主要作品是壁堵、花窗和龙柱(早期)及柱础等。
浮雕是雕刻的一种,雕刻者在一块平板上将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来,使它脱离原来材料的平面。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浮雕的材料有石头、木头、象牙和金属等。
代表着子孙满堂的石榴花,摄影爱好者要如何拍摄它?
感谢邀请!
实话实说,接到邀请,我还没拍过石榴花,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专门找到两棵盛开花朵的石榴树!天气没有选择了,阴天,光线一般,牛毛细雨!为了拍好,有好的效果,我注意了三个方面。
一是选择花朵。分成盛开,半开,初开,花蕾四种类型!表现出石榴花的不同时期的状态!
二是选择构图。分成独朵,多朵,以及不同排列和造型!表现出图片的结美!
三是选择焦距!用长焦近拍的方法,可以突出主题,模糊背景,突出表现石榴花的火红,让模糊的绿叶衬托石榴花的美!
细雨没有影响效果,倒显现了叶的碧绿,花的热烈!
石榴多子,在习俗文化中,寓意着“多子多福”,是家庭兴旺、子孙满堂的象征。石榴花红艳艳,石榴果又酸甜可口,于是自古时起,很多民居庭院都有种植石榴树。不仅寓意好,观赏性好,还可以一饱口福,真是一举三得啊。
5月已经开始,绿化带的各种树木绿意盎然,而且越来越茂密。春红已经谢得差不多了。大自然中的色彩也有万紫千红转变成绿肥红瘦。五月除了蔷薇花,一墙一墙开放着文艺和浪漫。还有一种花也将粉墨登场。
红似火,映绿叶,那就是石榴花。初夏的浓绿,需要最艳丽的花来匹配。
石榴花盛开的时候,花瓣的造型就像女人的一条裙子。裙摆微微打开,上面还有一些自然的褶皱,非常艳丽好看,石榴花的花语就有成熟的美丽。
那么摄影怎么来拍摄艳丽如火的石榴花呢?
选择晴朗的好天气拍摄。
石榴花是当之无愧的五月花,点缀在一片绿色中,惊艳了这个初夏。
石榴花的绿叶和花朵在明媚的阳光下更加饱和鲜亮。要拍出石榴花娇艳似火的感觉,我们可以选择个有阳光的好天气去拍摄。
顺光下的石榴花,叶子比较深绿,花朵红艳。有古诗词云“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意思就是鲜红的石榴花好比红色的薄丝绸。
在光线的选择上,逆光和侧逆光拍摄,更能够表现花卉的立体感和唯美的光影效果。
这张就是侧逆光下拍摄的石榴花,给人特别通透亮丽的感觉。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新绿,深深浅浅的绿交织在一起,让画面更加有层次感。
大光圈浅景浅表现花卉的效果。
几乎所有的花卉拍摄都适合这一方法。大光圈的利用可以把杂乱的背景虚化掉。浅景深让花卉在画面中凸显出来,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
所以拍摄花卉大家一般都会用到70一200或者50等定焦镜头拍摄。利用较大的光圈制造成这种虚化的柔美效果。
文章里的几张石榴花照片就是我用50 1.4定焦镜头拍摄的。
构图上灵活多变。
每种花卉都有自己的造型和花枝。所以在构图上我们也要灵活运用,不能死搬硬套。比如像梨花、桃花生长出来的花枝,对角线的构图运用的就比较多。而对于藏在绿叶中的小小石榴花,对角线构图可能难以施展。我们只能根据花枝灵活运用,拍出你想要的画面。
所以我们可以试试三分法和九宫格构图。而绿叶繁茂,花朵鲜艳,我觉得***用前景构图法非常好看。
前景选择部分的花枝遮挡,釆用光圈拍摄。前景的绿叶和红花就朦胧成一块色块。给画面增添了梦幻感。
试试竖构图,让画面更加紧凑。
中心构图法,让含苞欲放的石榴花放在画面的中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这张图片也可以说是框架构图,枝条围起来造型好像把花骨朵框在里面。所以有的时候画面是由好几种构图方法组合在一起的。
拍摄落花的场景有意境。
拍落花也要注意场景的选择,可以是青草地,绿与红的对比让画面鲜明。
还可以根据现场的环境拍一些有意境的画面。比如这张,我在绍兴一个公园拍的石榴花落花场景。在绸伞和花窗的衬托下,画面更有韵味。五月就是石榴花盛开的时候,在这个绿肥红瘦的季节,让我们去定格这绚丽的石榴红,那么张扬,那么好看。后期玩耍一张画中画。
原创文章和图片,谢绝搬运。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摄影作品如何表现?
拍摄古诗意境诗句的照片,首先要对诗句的出处、作者写此诗的背景以及整首诗的意思和意境。
例如: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出自《红楼梦》中的《桃花行》帘外桃花帘内人是黛玉在把自己和桃花相对比。人与桃花隔不远即人和桃花相隔不远。《桃花行》在《葬花吟》之后写的,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
帘外春风软吹(柔和的吹),桃花盛开,帘人内却是“晨妆懒”,“比桃花瘦”,有着无限的愁苦。“人与桃花隔不远”,更显出这一对比的强烈,突出了帘内人儿的惨苦。帘外桃花帘内人,仅只一帘之隔,隔帘春天的消息已被春风吹透,而帘内却没有丝毫春天的气息;春风、桃花亦不是无情物。
这首诗句在摄影手法中表达需要人景结合,人在桃花满天的环境中,内心惆怅和悲伤。
真正搞懂古诗意境,结合自己的理解,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有了想法和思想的照片,都是好照片。
图片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