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对“词”“句”都很考究,你怎么看?
《2020北京*谷雨*》
文/@汉子诗人【原创】
高楼万丈
一身恨
京城柳花
泪纷飞
桃梨粉红
无心品
满眼口罩
不见人
《汉子诗人~2020年4月19日农历三月廿六*谷雨*11时38分于百废待兴万事萧条疫情防控之北京》
谢谢题主的问题!
诗词分古体诗、近体诗,诗和词是不同的题材,诗一般讲究格律完整,注重对仗工整,合乎韵律。如七律中的颈联、颔联要求同意位置的字或词,应词性相同,意思相反,讲求对仗。律诗一般上句末尾的字,即使韵脚,用仄声字,下句末尾字,应平声,押平生韵,全诗一韵到底。
当然也要符合律诗要求,避免出现“合掌”、“失粘”、“失替”、“三平头”、“三仄尾”等忌讳。
词没有那么严格,只要依谱填词就行。但是,词也有对仗的格律要求,还有特别多的领字格式,如:看万山红遍中的“看”字,就是领字。还有其他特殊的要求,也不能马虎,否则,就会出现不符合格律的笑话。词相对易于作者发挥,填词出意境优雅,思想性跳跃,婉约的好词。如词人李清照的一些词,堪称婉约派著名词人。
总之,依韵填词,按谱作诗,就必须严格要求,这样创作出诗和词都是考究的,符合格律,意象物像都很美。
谢邀请。诗词对“词”“句”都很考究是对的。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认为有以下几点理由,不妥之处请见谅。
首先,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流传至今,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大家知道,诗在唐代达到***,词在宋代达到高峰。无论是古人还是今天的学者,都在诗词的“词”和“句”上进行研究,进行“炼字”,以达到最佳效果。最有名的莫过“推敲”两字的故事,以此,也说明诗词的“词”和“句”的考究由来已久。也为诗词作者接受。
其次,诗词的篇幅字数所限,必须对“词”和“句”进行考究。一首诗格律诗或一首词,对句数、字数、篇幅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诗词不象其他的文学作品可以长篇大论,可长可短,写成几百上千或过万。五绝只有二十个字,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五律、七律也分别只有四十个字和五十六个字。“一首词”同样也有严格的字数要求和限制。而且每首诗词都要准确的表达作者的立意,说出作者想说和想表达的意境,弘扬什么,讽刺什么,都要讲清楚,讲明白。所以,对“词”和“句”进行考究是非常必要的。
再次,诗词的“词”和“句”是构成诗词的重要元素。写格律诗要遵循基本五要素,即篇幅、平仄、押韵、对仗、黏对等,写词也要按词牌名的词谱进行填词,没有对所用“词”和“句”进行考究,也没有办法写诗或写词的。对“词”和“句”的考究是最基本的工作。
读诗词,品诗词,写诗词,是高雅的文学修养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诗词爱好者越来越多,现代媒体也充分有利于诗词爱好者的学习,为爱好者搭建的良好的学习平台。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诗词,品诗词,写诗词吧,丰富我们幸福人生。
中国文化,最美是诗词,必须考究
诗词一般指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而近体诗也是格律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心言志,在言为诗。我们现在所感受、领悟和追寻的文化境界,最早来自诗词。
因为诗词语言非常的简洁,又要考虑简洁,又要考虑表达精准到位,那么,诗词的语言一定是考究的,一定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的。哪怕是作者随口吟咏而出的,但凡是能流传千古的名句,无一字不见功夫。
如果要寻找中国文化的美,那跟诗词和诗词所传递的境界一定有莫大的关系。
诗词对“词”“句”考究是一种传统
一、最早的诗歌来源于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既然诗歌服务于劳动人民,那么就要考虑到劳动人民在劳动中的需求。我们都知道,唱歌的歌词一般都是琅琅上口的,同时又非常贴近人民大众,所以流传的过程当中,对词和句都是千锤百炼的,在一定意义上讲,这其实是最早的考究。
二、发展到文人写诗、填词,经历了一种不自觉创作到有意识的创作过程,对遣词造句就更加讲究了。
《吴越春秋》这本书里《弹歌》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一首民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如果是讲粤语的朋友来读这首民歌的话就会发现很有意思,现在的普通话和古代的发音是有区别的,而粤语是比较好地保留了古音。“竹”是个入声字,而“宍(肉)”也是个入声字,它们的韵相同(不信的话,找一个讲粤语的朋友发音给你听你就明白了。)所以,这首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在用词方面,这首诗已经是非常考究的。
-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的普通话跟以前的读音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但是通过一些方言比如粤语我们可以贴近古代的发音。
在杜甫的这首《春望》里面,深、心、金、簪这四个字用普通话读,它们怎么都不可能处于同一个韵部,但是用粤语来读就能找到同一个韵部。很有意思。
以上两个例子只是从读音方面来做诗词的推敲,我们可以看到,尤其是韵脚,诗词是非常讲究的。
最古老的民歌都非常重视遣词造句,那么到了近体诗和格律诗那就更加强调字词句的运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写诗填词有规律,不是乱写的。
- 我们先来讲韵脚。
古代写诗填词都有一本韵书,相当于现在的《新华字典》,要用什么字来做韵脚其实是有严格的规定的。
(《佩文诗韵》是清代科举用的官方韵书。)
如果你的诗词韵脚用了“一东”的韵,一般情况下你就不能随便换韵,否则会被判定为韵脚有误,那么科举就无望了。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学优则仕”,意思是学习好了才去当官,而学习里面有一项最基本的技能就是,写诗填词。在这种情况下写的诗词对“词”、“句”不考究都不行啊。
2.我们接着来讲格律。
在诗词创作,尤其是格律诗里面,普遍遵循一个规律——“135不论,246分明。”
什么意思呢?
在一首七言的绝句或者律诗里面,对第一、第三、第五个字的位置平仄并不做特别要求,所以叫135不论。
但是在第二、第四、第六个字的位置,字的平仄有固定的要求。一般来说,平和仄这是相对的。第二个字如果是平声,那么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必然是平声。有一些诗它的246个字的位置并没有按照这个规律去写,要么是古诗(不是格律诗),要么是他故意打破这个规律,在后面才救回来。这种方法叫拗救。
你说,这样的诗词对“词”、“句”是不是很考究呢?
诗词对“词”“句”考究,是一种严谨的态度
诗词虽然服务于大众,但是它仍然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他在中国文化当中,扮演着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样的角色是非常严谨的,也是非常需要考究的。
正是这样一种在学习上的严谨的态度,影响到人们做其他事情的严谨。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知识迁移”,更准确说应该是“态度迁移”。用你在学习上的严谨的态度。来处理另外一件事情,你的这种严谨会让你事半功倍。
所以古人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我们应当尊重诗词、学习诗词、创作诗词
综合上面的表述,我们知道,诗词对“词”“句”都很考究,但是诗词的确是服务于我们内心,服务员人民大众的。把它束之高阁,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诗词应该走进普罗大众的内心,演化成为大家的言谈举止。这样才能充分呈现我们礼仪之邦的深刻文化。
近年的《中国诗词大会》等以诗词为核心的综艺节目让全国老百姓从新认识诗词,激发大家学习诗词的兴趣,这就是比较好的传承,最好的传承,其实。是春风化雨地润泽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体会生活,体会来自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相同或者不同的境遇和心态,从而,正面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我想这就是我们探讨诗词问题的另外一个意义。
生活有诗,心中有梦,人间有爱。
这是最美好的时光。